地藏王菩薩
地藏菩薩(梵語:क्षितिगर्भ Kṣitigarbha),又稱地藏王菩薩,佛教菩薩之一,音譯為乞叉底蘗婆,因其「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」而得名。又因其發有「眾生度盡、方證菩提;地獄不空、誓不成佛」之大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、幽冥教主。亦被尊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與觀音、文殊、普賢等菩薩一同深受世人敬仰。
起源與職能演變
西秦聖堅法師譯《佛說羅摩伽經》中有持地藏菩薩,為釋迦文佛說法時的聽眾之一。首次以持地藏菩薩名字出現的是北涼佚名譯《大方廣十輪經》卷八和北魏菩提流志譯《佛名經》卷十二。其後隋朝三藏法師菩提燈譯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二卷,說地藏可引渡諸佛淨土。此二經中的地藏菩薩,其神格和觀世音菩薩及阿彌陀佛相近,職能以人間救苦,或以接引至諸佛淨土為主,常為一般人發願信仰的對象。
至唐初藏川撰抄的《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》(簡稱《佛說地藏十王經》)及《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》,與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開始說眷屬為亡人打齋做功德以求其冥福乃至救贖之說,至此開始了地藏菩薩和喪葬法事等極其牽合,又有滅惡趣地藏的出現,以破滅三惡趣為其本願,又稱為破惡趣菩薩。
密教則認為「地藏菩薩」本地為寶生佛,故能給予有情眾生珍寶資糧。
本生因緣
過去因地行願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解說地藏菩薩過去生中,曾為婆羅門女、光目女、小國國王等身,因發弘大誓願而成就菩薩位。
地藏菩薩在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(「無量」、「阿僧祇」、「那由他」、「不可說」為佛教計量單位,泛指數目極其巨大),以大長者子之身,為得到佛千福莊嚴的相貌,在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前,發此弘大誓願。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,以婆羅門女之身,為救因不信因果、常輕三寶而墮入地獄的母親,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,發此弘大誓願。
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前,在清凈蓮華目如來像法之中,以一個叫光目的普通婦女之身,為了救因殺害毀罵罪 ,而墮入地獄,受極大苦的母親,向空中十方諸佛發此弘大誓願。
又於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前,有佛出世,名一切智成就如來,住世六萬劫。這位如來在出家修道前,身為小國國王,他與一鄰國國王朋友,同行十善利益眾生,為救度鄰國造惡眾生,他們一同發願,一王發願早成佛道,然後全部度化罪苦眾生。一王發願,若不先度罪苦眾生,令得安樂成就菩提,自己終未願成佛。發願早成佛道者,即一切智成就如來,發願先度眾生最後成佛者,即地藏王菩薩[12]。
過去已成佛道
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中,世尊解說地藏菩薩過去已功德滿足,但依本願而示現菩薩之身,在五濁惡世度眾生。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:「此善男子(指地藏菩薩)發心已來,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久已能度薩婆若海,功德滿足。但依本願自在力故,權巧現化,影應十方。雖復普遊一切剎土,常起功業,而於五濁惡世,化益偏厚,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,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。彼從十一劫來,莊嚴此世界,成熟眾生。是故在斯會中,身相端嚴,威德殊勝,唯除如來無能過者!」
現今示現菩薩
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示現菩薩身十方應化,在釋迦牟尼佛說法時,受囑咐教化娑婆眾生,直至彌勒菩薩於娑婆世界成佛。信徒稱其「地藏菩薩」,其示現菩薩之身協助釋迦牟尼佛說法,故佛教造像中將釋迦牟尼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地藏菩薩合稱「娑婆三聖」。
典故
佛所咐囑
地藏菩薩亦稱地藏尊者。佛教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上卷、《地藏十輪經》等,皆說有地藏菩薩。此地藏曾在忉利天大會的眾生面前,受釋尊的咐囑,在釋尊入滅後至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的娑婆無佛世界擔任導師。依《地藏十輪經》第一卷:「安忍不動,猶如大地,靜慮深密,猶如密藏」,而名地藏。處事堅毅不拔的態度,好比大地,以果敢的決斷力救濟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,地獄不空,自己決不成佛的菩薩。又說地藏菩薩是已登十地果位的菩薩,為教化六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、天)的眾生,而故意留在菩薩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