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迦牟尼佛
釋迦牟尼(梵語:शाक्यमुनि,Śākyamuni,意為「釋迦族之聖者」),姓喬達摩,名悉達多(前563/480年-前483/400年[1],巴利語:Siddhāttha Gotama;梵語:सिद्धार्थ गौतम, Siddhārtha Gautama),古印度思想家、教育家,佛教的奠基人;稱號為釋迦牟尼佛(英語:Buddha Śākyamuni)、喬達摩佛(英語:Gautama Buddha)、佛陀(意思為「覺悟者」)、世尊、釋尊等;又簡稱釋迦文佛、釋迦如來、釋迦佛,(「釋迦」是其種族名,意為「能仁」,「牟尼」則是古印度對於聖者的尊稱,意為「寂默」)[2]。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,為剎帝利種姓。
釋迦牟尼佛
Buddha in Sarnath Museum (Dhammajak Mutra).jpg
公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的佛像,現藏於鹿野苑博物館。
出生
前563年,或前480年[1]
釋迦共和國藍毗尼園,現在的尼泊爾境內
逝世
前483年,或前400年 (83歲)[1]
末羅共和國拘尸那揭羅,現在的印度境內
在佛教中,釋迦牟尼被認為是世間最尊貴者,故弟子與信徒們,常以世尊來稱呼釋迦牟尼。佛不是神明,並非宗教意義上的神,因為諸佛都是生在人間的凡人[3],《增壹阿含經》:諸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。
從明朝開始,漢地尊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祖或佛祖,或簡化合稱為如來佛,清代滿人則稱釋迦牟尼為佛爺。
傳統姓名釋義
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,未記載於佛教前四次結集的早期三藏中,歷來眾說紛紜,詳見後文傳統記載和考證研究章節。早期三藏中也未包括佛生平的專門記載,經藏中的佛經緣起部分,偶有些類似傳記性的敘述,而佛陀傳記原型以《譬喻經》形式收錄在《律藏》中;佛陀言行和教法是經律記錄的重心,佛陀本人的生活同教義的牽連性並不強,並未引起三藏結集者的重視。在佛教廣為流行後,佛教徒對佛陀的卓越人格逐漸發生興趣,《本生經》和部份《譬喻經》從《律藏》中輯出編入《雜藏》或《經藏》,而更詳盡的敘事文字遂在流行經典和變化多端的傳說中而有所闡述[16]。最早的佛陀生平傳記,是佛陀滅度六百年後馬鳴菩薩所著的《佛所行讚》(《佛本行經》),大乘佛教的佛陀傳記有《佛本行集經》、《普曜經》和《方廣大莊嚴經》。
2013年《美國國家地理》在尼泊爾藍毗尼新近考古發現約前550年的古蹟,認為釋迦佛的生活年代在公元前6世紀,出生年可能比人們認知的還要早。